相传,楚王好斗鸡。斗鸡台,也称斗鸡城,为当年楚王斗鸡的地方。“十一”长假前夕,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寿县双桥镇大郢村,探访斗鸡台遗址。
由于斗鸡台遗址掩映在一片田地中,记者无法靠得太近,只能远距离观察。据当地百姓介绍,斗鸡台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高约3—4米,其平面近似长方形。
斗鸡台遗址最早发现于1933年。资料记载,1934年冬,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李景聃、王湘前往寿县,标志着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开始。在李景聃之行后,寿县斗鸡台等新石器时代的台型遗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有专家称,这将寿县的人类历史前移了一大步。
斗鸡台遗址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和2014年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工作。1982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和大量卜骨等,显示其文化内涵丰富,器物特征明显。据称,学界对其基本内涵、文化分期、源流谱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仍在持续。
虽然年代久远,但幸运的是,斗鸡台遗址中发掘的很多陶器都较为完好地保存在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中。随后,记者来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据讲解员介绍,斗鸡台遗址的地面遗物和地下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时代跨越上至龙山文化时期,下至商周时代,其中,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物遗存特别丰富。
众所周知,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同时,斗鸡台文化面貌与二里头文化又有着显著区别,是淮河流域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代表,是淮夷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被学者命名为“斗鸡台文化”。该遗址为商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
在以“淮夷旧邦”为主题的展区,记者看到了斗鸡台遗址出土的“陶网坠”“陶纺轮”“绳纹敛口陶罐”等陶器,及“石箭簇”“石镰”“石斧”等石器,还有战国时期使用的骨器。据讲解员介绍,这些骨器是用牛的肩胛骨制作而成。“古人会进行一些祭祀活动,祭祀中,巫师用火烧骨器,火烧后的骨器正面会出现一些纹饰,通过纹饰来判断战事的吉凶。”这些器物都生动展现了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据悉,夏商时期的寿县属于淮夷旧邦,夏禹定九州时属扬州,殷商如其制。东周时期为州来国,楚人东进江淮之初,成为楚之附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楚、吴、蔡、越诸国在江淮地区长期博弈的重点区域,多元文化在此不断碰撞交融,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逐步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