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有中华民间艺术瑰宝孝感雕花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店高跷、高龙,还有独具当地特色的肖港“抬故事”等。孝感雕花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杨店高龙等5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孝南区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孝感雕花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主要作为祭祀用品。孝感的剪纸风尚与民俗密切结合,清代之后,孝感雕花剪纸从使用剪刀发展为用小刀刻镂,手艺人们用自制的小刻刀,将一叠纸放在特制的蜡盘上进行雕刻。
管丽芳说,孝感雕花剪纸,既有北方剪纸天真浑朴、粗犷苍劲的风格,又兼具南方剪纸玲珑剔透、纤秀细腻的特点。手艺人们对“破功”刀法尤为看重,这是孝感雕花剪纸的重要特点。
2002年4月,孝南区恢复成立孝感雕花剪纸协会,设立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2008年孝感雕花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孝感雕花剪纸艺术在孝感城乡遍地开花,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一系列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如今,孝南区建立了民间剪纸艺术人才档案库,并定期举办雕花剪纸艺术节和展览,将孝感雕花剪纸课程融入职业学院、中小学美术课中,让孝感雕花剪纸艺术持续传承。
杨店龙灯,是一种湖北孝感地区龙舞文化,因其龙头巨大故又称之为杨店高龙。孝南区杨店镇被誉为“龙灯之乡”。
杨店高跷,也称“拐子”,是一种由舞蹈者在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高跷包含有“演”和“表”两种含蓄的独特技艺,在表演造型上保留着京楚两剧的造型风格。
杨双桥是杨店高龙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擅长扎制龙灯技艺,杨店的龙灯大多出自他之手。他说,龙灯以竹片扎龙身结构,以彩纸做龙头,每条龙灯都有讲究,每个村的龙灯颜色和节数各不相同。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