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寒缺氧,水系纵横,人烟稀少,长期处于科研“空白区”。
2012年以来每年开展的江源科考,深入长江源区,摸清生态“本底”,研究变化规律,成为对长江源开展次数最多、覆盖最广的科研活动之一。一批批科考队员克服高原反应,“把脉”江源生态,守护“中华水塔”,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写照。
走进江源,定点长期观测摸清“本底”
“细针形的尖针杆藻,圆形小环藻,像小船的舟形藻……”显微镜里,“90后”研究员李鲁丹正细心分辨和记录各种藻类。这些都是她今年参加江源科考采集的浮游植物样本。
“我们已发现长江源浮游植物超过40种。”李鲁丹说,江源科考需翻山涉水,十分辛苦,“但探秘江源,每次收获满满”。
这是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源地区拍摄的河道。
探寻江河源头,人类亘古不息。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关于长江的源头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1976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科考队,首次将长江源追溯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此后陆续探明“长江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
在多次考察基础上,2012年7月长江委长江科学院等机构组织20多人团队走进江源,拉开江源科考常态化序幕。
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在长江源区进行科考工作
“水是万物之源,江源科考始终聚焦水循环主题。”多年江源科考组织者、长江科学院原副院长陈进说,江源研究基础薄弱,相较于单次单项科考,只有长期、定点的观测研究,形成“综合+专项”科考体系,才能全面摸清江源生态“本底”。
一次江源综合科考,高原行程4000多公里,数十个固定采样观测点,采集江水、泥沙、植被、鱼虫等10多类样本。十年来,科考队员陆续查明长江三源各自水质与河势截然不同的原因,钻取冰川冰芯解读江源气候变化密码,建起长江源区首个水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积累形成涉及江源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宝贵“数据库”。
众多科考发现的背后,是队员们在高原克服困难、艰辛作业:河谷中遭遇泥石流,距离巨石仅一、两米;钻取冰芯耗时长,被迫深夜驱车翻越山脊;有队员高原反应出现脑水肿,紧急送医救治后才脱险。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赵良元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流域观测水文
为研究江源水质,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赵良元先后七次参加科考,“‘勇于挑战、志于科学’的江源科考精神,在一批批科考队员中传承发扬,激励大家走进江源、探秘江源”。
探究江源,掌握生态环境变化规律
相较于长江干流“一条大河波浪宽”,江源河流呈现各类辫状、分汊等形态。加上河床经常“摆动”,导致桥梁、道路极易受到冲刷,使用寿命短。为掌握江源河流泥沙运动冲刷特点,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副所长周银军团队,2014年以来先后十上江源。
他们在冰天雪地中,住帐篷、啃馒头,在不同河段打孔取样,首次还原出江源部分河床断面历史形态,发表江源水沙变化和河床演变对路桥水毁影响的论文,为完善涉水工程冲刷防护和优化设计奠定基础。周银军说,江源生态环境与平原截然不同,“科考研究大有可为”。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