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墙体广告 1980年代,樊达在重庆发电厂西厂7根烟囱前留影。最左面两根是1954年苏联人所建,右边5根为后来国产。7根烟囱1994年悉数撤除。 樊达供图
本年81岁的樊达先生曾任重庆发电厂锅炉维修车间支部书记、总务科科长、电力配件厂厂长、燃运车间工会主席等职。建厂以来就一直在厂里,见证了重庆电力发展的进程。
樊达祖籍川南宜宾,青少年时代的阅历富于传奇色彩。他的舅舅郑量才是个小学老师,1949年前是川南地下党的重要人物。樊达从小就在舅舅家里和奥秘来客混在一同。
后来,樊达从军,跟一帮络腮胡老兵在宜宾区域的高县、筠连一带剿匪。1952年,土匪剿完,他分到宜宾公安局,去宜宾电厂搞保卫,三个月今后,改行在锅炉车间当维修钳工。
苏联人
1953年9月底,18岁的樊达从宜宾电厂调到重庆507发电厂,即是后来黄桷坪的重庆发电厂。他说:“507发电厂是苏联援华项目,厂子其时仍是一个工地,我分到工地当管子工。”
不久即是国庆节,首长们在解放碑审阅游行部队,苏联专家来到厂里。“他们住在缙云山,每天轿车接送。咱们在厂里山坡上,修建了一个茶园,相当于苏联专家的休闲场所,他们在里边跳舞歌唱。12个专家,有3个女的。他们还教咱们简略的俄文,读啥子‘阿布雷克德’,我弹舌头弹不来。”
厂里为苏联专家装备了西餐厨师。“发电厂每个车间有单位,他们在那里加餐,吃黑面包,离不开黄油。他们离不开黄瓜,黄瓜顶上的花,最佳不要给他弄脱了。花他们也不吃,但代表黄瓜新鲜。”
“苏联专家发火骂人时,叽哩咕噜,双眼斜看。比方咱们用汽油或柴油洗零件,你假如把油洒到地面上,他就要发火,由于这也许腐蚀地板根底,不安全。”
几个女专家都很美丽,但最怕走乡村的小路。“从车间到茶园,假如抄近道走小路,就要经过农民的粪坑,她们就瞪着双眼,捂住鼻子,箭步跑过。下班今后,他们男女之间打打闹闹恶作剧,但上班时他们十分严厉。”
烟囱史
1954年4月厂里发电了,一年今后被颁发元帅军衔的贺龙说话剪彩,“贺胡子穿戴一身灰色中山装,说谢谢苏联帮咱们建成西南最大的发电厂。晚上放礼花,我是首次看见礼花。那天花了一天来庆祝,流水席,吃得很好,我首次吃海参席。”
1954年开端发电的黄桷坪电厂(即如今拆迁的西厂),其时只要两个铁烟囱,30多米高,如今是240米高。“其时咱们发的电,供给大渡口区重钢和市内各大兵工厂。”
发电厂像一家百年老汤店,一旦倒闭,永不熄火。樊达说:“咱们厂里有三四千人,电力机组换来换去,从1954年开端发电到如今,从没停过一天,文化大革命搞武斗也没停。其时望江厂的炮艇朝咱们打了几炮,打在靠四号输煤带外面的墙上,打出几个凼凼,咱们照样发电。”
对六十年来衬托在黄桷坪天边线上那些大烟囱的前史,樊达如数家珍。最先是苏联专家设计装置的两根30多米高的铁烟囱,苏联人走后,到1961年前,厂里又自己装置了五根烟囱。
他是1953年18岁那年踏进507厂,即是如今的西厂,也叫老厂,从2根烟囱到7根烟囱,整整作业50年,确保了重庆成为西南大都会的动力源。
除了西厂这7根铁烟囱,发电厂东厂还有一根80米高的红砖烟囱。“东厂在东边,靠火车站,是1960年以前建成的,装置四台50000千瓦电力机组。后来电力严重不够用,1984年前就把东厂全拆了,重建东厂,装置两台共40万千瓦机组,由于煤炭运送艰难,排渣场也很艰难,所以受限制,只能安40万千瓦。”
1984年,东厂修起了后来黄桷坪天边线上两根着名烟囱的榜首根。“一修即是240米高,之所以是240米,由于这个高度,超过南温泉的主峰和河对面南岸汪山、黄山的主峰海拔高度,以为烟尘到不了城区,但结果仍是无法。”
新秀东厂扩容,老将西厂着急,所以,黄桷坪天边线上第二根烟囱拔地而起。“1994年,西厂原来每台12000千瓦共84000千瓦的七台机组悉数拆了,换了一台20万千瓦的大机组,修起第二根烟囱,也是240米。”
樊达身高1米75,是发电厂有名的帅哥,江湖人称黄桷坪的高仓健。“厂里1954年从成都那儿调来一批人,一来就叫我‘苏联工人’;1979年,我30多岁,已经在电力配件厂,那些娃儿,格老子喊我‘高仓健’、‘杜丘’。其时,高仓健演的《追捕》、《远山的呼唤》,我都看过,我觉得不像;我岁数大点后,才有点像。那天早上我看晨报,看到高仓健逝世了,《参考消息》上也有,他比我大两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