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清明上河图》
它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景象
画中那座宏伟又精妙的虹桥
堪称整幅画卷的视觉“高潮”所在
这座桥真的存在吗其实在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就有一处“虹桥”的遗迹而它的重见天日还伴随着一桩持续了十几年的“迷案”
千年后的“误会”
1999年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首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巨大的石构建筑因当地百姓过去流传着“柳江口码头”传说因而当时大部分专家也认为这很可能是一座“码头”遗址
淮北市博物馆内的“柳江口”石牌
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更多的争议和谜团纷至沓来如在柳孜和
宿州的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现了很多迷一样的木桩且据史料所载北宋时柳子镇(现柳孜)有一座无柱飞桥因此有专家怀疑这些石构建筑为当年桥墩的遗迹
2012年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开始第二次发掘在之前发掘出的石构建筑对面又发现了同样规模大小的石构建筑考古专家们认为码头的迎水面应该是台阶式的这样在不同的水位人和货物都可以上下但这一对石构建筑的迎水面却是陡直的自此,石构建筑为码头的说法被推翻
为什么会是“虹桥”?
这对石构建筑分别建在古运河的南岸和北岸两者相距17.7米,形制和砌筑方法相同桥梁专家和水利专家经考察判断其很有可能是木质桥梁的桥墩建造年代同为北宋早期而在柳孜所发掘出的众多木桩其中有一根长约10米它的末端被人工削尖仿佛是一棵树倒在泥土中经过专家考证这根木桩就是当年“虹桥”桥体的建筑材料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绘有横跨河道的木质虹桥专家们认为柳孜当年的这座桥很可能就是和画里一样的虹桥自此,一个争论了13年的“迷案”通过田野考古和历史研究
终于画上了句号
“虹桥”,不仅仅是高颜值!
根据史料运河上的虹桥正是在皖北地区最先出现《宋史》中就有记载:宋仁宗年间的
宿州知州陈希亮主持建造了隋唐大运河上的第一座虹桥汴河上原先的的桥中间有桥墩立在河道中
导致漕船在水急或操作不当时容易造成船翻或船体碰撞的事故由于虹桥中间没有柱子使得行船的事故大大减少有效提升了运河的运输效率为此陈希亮也得到了皇帝的嘉奖之后,这种颜值与功能兼具的桥梁在包括柳孜在内的汴河河道(泗县到汴梁)上得到了全线推广一起去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