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树环拥的天目山,一座在亿万年的时光里静默矗立的原始森林。天目山素以“大树华盖”、“物种基因宝库”名满天下,更有文人墨客感叹“天目千重秀,林海十里深”。
6月26日下午,杭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
这是杭州市首次为“一座山”立法。这也是临安历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这部《条例》,前后历时5年,历经70多稿修改,最终凝练成4000多字、37条条款。
这部《条例》为临安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立规矩,给中国江南这个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文化遗产宝库”又筑屏障。
“量身定制”的条例如何做到“合身”
2018年,在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组提交的一份《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到“及早制定针对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规,实现‘一区一法’的目标”。
临安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天目山管理局、浙江农林大学随即联合成立了《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立法研究项目课题组。临安区委高度重视,成立双组长制的立法工作专班。
既然是量身定制就要做得“合身”。专班成员一方面马不停蹄赴省内外开展调研,哪里有好的经验就去取经,吸收到《条例》中来;另一方面频频召开座谈会或实地走访,听取专家学者、主管部门和镇街相关负责人、保护区原住民等各方建议,不断吸收好的意见对《条例》进行修改充实。
自然保护区条例首次写入“共同富裕”
“探索具有天目山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天目山保护区和毗邻区域的乡镇、村庄融合发展共同富裕。”《条例》中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凝聚着一份沉甸甸的共识,也是《条例》突出的亮点。
位于天目山脚下的一都村,有1400多常住人口,8户村民位于天目山保护区内,整个村子部分山林划入了保护区。
据了解,在《条例》通过的前几天,立法组工作人员还在为《条例》中不能影响原住民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逐字斟酌,并针对这一内容反复修改十多次。
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贡献杭州经验
今年,《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立法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临安这部《条例》此时通过,也将为杭州打造“两城一都”积极助力,为美丽中国地方立法先行做出成功尝试。
2025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办。十年一度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之所以落地杭州,与天目山作为全省首个、全市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紧密关联,而此次《条例》的推出,也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贡献杭州经验。
后续,临安将以高标准贯彻执行、严要求管理保护、新理念发展利用好《条例》。根据《条例》,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理念,深入挖掘天目山生态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资源禀赋,一体化推进天目山管理保护、建设利用。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