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近年来,眉山市彭山区积极响应中央政策,成功遴选争取到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在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村民自建”方式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充分发挥了以工代赈推动乡村振兴功能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彭山区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位于谢家街道岐山村,项目总投资56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改建宽3米、长5.94公里的产业道路;整治4口山坪塘;整治0.8千米水渠。该项目总共可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务工152人,其中脱贫户28人(包含易地扶贫搬迁户10人)、残疾人3人、一般农户121人。预计将发放劳务报酬175.28万元,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折股量化分红5年共计21万元。岐山村是彭山区首个以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村,已连续两年争取并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今年5月28日,彭山区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以工代赈,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
与其他项目采用招投标形式实施不同,眉山市彭山区今年实施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彭山区谢家街道岐山村村民委员会为项目建设单位,由村两委、村民小组组长及村民代表组建项目理事会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同时,以工代赈项目理事会下设施工管理组、质量监督组、财务管理组、材料采购组、物资保管组、档案收集组6个小组,项目建设的各种事务全部通过项目理事会下的6个小组来管理,真正实现了村民自建、自监、自管。
60岁的骆志全是一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今年4月,他偶然在村委会看到了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招工公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与。工程一开工,便接到了通知让他在“家门口”上班。骆志全表示:“村里实施的这个以工代赈项目太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够干活挣钱,非常方便,一天能有二百多块钱收入,做活路的同时还教我们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挣到钱,还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项目理事会通过岗前培训、以工代训等方式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既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又帮助群众掌握新的施工技能,提高村民稳定就业能力,通过培训一人、就业一人,最终实现致富一家的目标。
王明是岐山村2023年参加过以工代赈项目的一位村民,去年他是一名普通岗位的工人,通过在项目建设中习得技能,今年他摇身一变,作为一名熟练的模板工加入到本次项目的技术岗位中。他表示:“去年的工程,不但让我拿到了工钱,还学到了本事,今年工资就涨上去了。以后我也能凭自己的手艺出去打工挣钱了,这个以工代赈是真正在为我们老百姓做好事,谋福利。”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