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七夕节,当浪漫“豫”上指尖上的非遗,来看“绣娘”们如何用巧手与巧思,在方寸之间营造出一场与爱情有关的东方绮梦。
非遗名片:汴绣
以针代笔“绣”出龙凤和鸣的祝愿
乞巧是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古时女子在月光下连续穿针引线,成功就称为“得巧”,寓意乞求智慧和精巧女红技艺,“绣娘”们的心灵手巧便一直是这个节日里的主角,今年也不例外。
汴绣作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这是对汴绣的赞美,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楼阁,都能在“绣娘”的指尖入“画”。这个七夕,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汴绣)代表性传承人刘静就绣出了一幅《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用精湛的技艺,在飞针走线间描绘出对龙凤和鸣的爱情的祝愿。
“经过时间滋养的绣品精致细腻,有着机器难以达到的艺术之美。”刘静说,有温度是汴绣的精彩所在,也是对美好爱情的祝愿。
非遗名片:手工发簪制作技艺
一簪一钗演绎发丝上的“中式浪漫”
“绒花谐音‘荣华’,是用蚕丝线经过劈丝,梳绒,打尖,勾条,传花等工序,最后做出一个个成品。”洛阳市老城区手工发簪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车利丹手中正举着一对栩栩如生的“比翼鸟”。
栩栩如生的发簪作品
“小时候,我看着母亲做传统发饰,那种专注和对美的追求深深吸引了我。现在,我们结合洛阳‘汉服热’,探索如何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这个七夕节,一直努力让手工发簪制作技艺走进日常生活的车利丹设计了一款名为“比翼双飞”的头饰,用蚕丝绒将比翼鸟和合欢花的形象结合在一起,象征着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与时俱进、化繁为简的发簪不仅是美丽的装饰品,更是文化的传播,车利丹希望用这一簪一钗演绎出发丝上的“中式浪漫”。
非遗名片:汉服·凤冠霞帔
每个细节都承载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穿凤冠霞帔、行三书六礼,“95后”“00后”的新人们逐渐倾向于用一场传统中式婚礼见证自己的“人生大事”,每个道具、每个礼仪都承载了他们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憧憬。
“风雅与礼俗,总有一种接地气的复苏方式。”汉服推广者贾晓菲说,制作凤冠的时候能感受到刻在中国人血脉中的顶级浪漫,每个道具、每个礼仪,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式婚礼
当身着红色喜服的新郎作揖登场,一幔红帐徐徐升起,娘家母亲为女儿完成上头礼,新郎亲迎、荣登喜堂……在洛阳,七夕节当天将有百对新人共赴汉服集体婚礼,在九洲池身着凤冠霞帔,让爱定格在璀璨华服与悠悠古韵之中。
非遗名片:淮阳剪纸
剪一幅《爱恋》传递指尖浪漫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从不缺浪漫表达,剪纸、面塑等形式也成了乞巧风俗的延伸。
制作过程
今年七夕节,周口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秀华创作了讲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神话故事的作品《爱恋》,她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剪纸技艺,将七夕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浪漫寓意生动展现出来”。
不论走到哪儿,刘秀华都随身带一把剪刀、一沓红纸,她希望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湛技艺,让传统剪纸更“活”、更“潮”。
以传统节日作品为一个切口,刘秀华正在通过“非遗+直播”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让剪纸艺术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非遗名片:布艺编制
在布面的方寸之间营造一场东方绮梦
“牛郎织女鹊桥会,葡萄架下听私语,织女送巧多一倍,针头线脑洒满屋……”在南阳镇平,侯氏布艺编制代表性传承人侯显珍向孩子们唱起了自编的歌谣《巧夺天工》,讲述起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侯显珍教孩子们学做布艺编制
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穿针引线,孩子们手拿织布,裁剪、缝制、填充、收口……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种以竹木草为骨、布为皮的布艺制作技艺源于清朝,今年已经年过九旬的侯显珍依然思维敏捷、手指灵巧,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她利用传统女红的裱褙、剪贴、刺绣、布艺、裁剪等工艺加以钩编技术,创作了大量作品。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