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垦区,两片曾“荒芜”的土地,如今上演沧桑巨变。
进入初秋,地处辽河三角洲的盘锦市迎来一年中最美季节;盘锦向北,东北大地另一端,黑龙江垦区即将迎来收获。
新华社“新时代中国调研行”记者近期来到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垦区。这两个曾经的“南大荒”和“北大荒”,从亘古荒原变身“中华粮仓”的同时,高质量发展不停步,正在上演新的蝶变。
端牢中国饭碗:从盐碱沼泽地到“南北大仓”
北境沃野,天辽地阔。成片的庄稼像大海一样看不到边际,轻风拂过,稻菽千重浪,玉黍万顷波。这里是中国最大垦区,4800多万亩耕地上,农作物茁壮生长。
农民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一片耕地里向播种机中添加大豆种子(2024年5月9日摄)。
北纬48度线上,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的大豆地块里,搭载着光谱成像设备的无人机正在农田上空往复飞行。十几公里外的科技服务中心内,技术员郝思文坐在大屏幕前查看田间实况影像。他轻点鼠标,农田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全部信息便生成在一张图上。
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科技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田间物联网系统在数字农业指挥大厅实时观看智能无人机回传的视频,及时查看田间作物长势情况
“以前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屏。”作为粮食生产“国家队”,北大荒集团将智慧农业应用到粮食生产全流程。从这里往南1000多公里,智慧技术也在辽河平原南端普及。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粮大户郭凯轻点手机,稻田旁的闸门缓缓升起,汩汩清流便经过水渠流向田间。
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一台智能无人机按照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进行自动巡田作业
“慧种田”让农区变得时髦现代,但曾经,荒凉、偏僻是两个“大荒”的代称,这里荆棘丛生、沼泽密布,令人望而却步。
70多年前,近百万拓荒者陆续来到“北大荒”,在战天斗地中唤醒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如今,“北大荒”已建成我国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大型国有农场群,每年产出的商品粮可供应1.6亿人口。
农业机械在辽宁盘锦市辽河三角洲尤巧元家庭农场的稻田里收割水稻(2023年10月20日摄)。
进入新时代,黑龙江垦区和辽宁盘锦坚持精细化种植,特色化种养,正在现代农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行走在盘锦乡间,可以看见一块块水田外露出白色塑料围挡,景观独特。细看会发现,塑料围挡内别有洞天,一只只河蟹以水稻秧苗为荫,躲藏在水中自在徜徉。
工作人员在辽宁盘锦市大洼区三角洲“蟹稻+”综合种养模式试验基地的稻田收获河蟹(2022年9月28日摄)。
“稻田养蟹很少使用农药化肥,河蟹以水中的害虫幼体和杂草为食,其粪便及残饵又成了水稻的有机肥料……”盘锦市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主任武强介绍,目前盘锦市“稻蟹共生”农田面积已达到93万亩,正是凭借“一水多养、一地双收”的“稻蟹共生”循环种养模式,品质优良的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享誉全国。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