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滇东南高原,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八道哨乡的红薯田里仍弥漫着清甜香气。不远处的博润农业淀粉加工厂机器轰鸣,新鲜红薯经过清洗、破碎、过滤、沉淀等工序,蜕变为洁白的淀粉,随后通过电商与订单发往全国。 从无人问津的“土疙瘩”,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的品牌产业,八道哨乡正以小红薯为支点,稳稳撬动乡村振兴的“富民棋局”。 八道哨乡拥有高原日照足、温差大、红土肥沃的自然禀赋,出产的红薯淀粉含量高、口感软糯。然而过去,村民常面临“种得多、卖得贱”的困境,“不少红薯烂在地里,丰收反而成愁”。 转机来自当地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精准推动。一方面推广良种与滴灌、测土配方等农技,提升红薯品质与产量;另一方面主动搭建信息桥梁,借助融媒体与电商平台拓宽外销渠道。 2024年,随着博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淀粉加工厂落地投产,八道哨乡的红薯产业装上了“核心引擎”。工厂推行“以销定产”,年初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签了合同就不愁卖!我今年种了10亩,收入近3万元,”种植户李大哥欣喜地说。据统计,2024年至2025年,工厂累计收购红薯1.5万吨,为种植户直接增收1350万元。 产业链的形成也带动了就业增收。工厂常年吸纳16名固定工人,并在种植和采收季节大幅增加临时用工,日均约50人。2024年,仅临时工工资支出就达138.8万余元。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48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在车间分拣红薯的王大姐笑着说。同乡蔡文辉也感慨:“如今在家门口领工资,彻底消除了外出务工、牵挂家庭的负担。”
如今,八道哨乡的红薯产业已日趋成熟。工厂日产淀粉30吨,年产能达1.3万吨。自2024年投产以来,淀粉加工已实现总收入4200万元,净收入500余万元。昔日“土疙瘩”真正变成了“金宝贝”。 八道哨乡并未满足于单一产业的成功,正积极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田间挖红薯、参观淀粉制作过程等体验,正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一幅农旅融合、多元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缓缓铺开。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