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报道 >>书信里的上海人:60多年前 上海也曾流行广场舞
书信里的上海人:60多年前 上海也曾流行广场舞
-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 扫一扫
加好友
2015年05月04日 09:05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上海墙体广告
上海墙体广告1949年7月6日,上海市百万军民举办隆重游行,庆祝上海解放。解放军攻城部队举办庆祝解放的“入城典礼”。市民手持鲜花、锦旗,敲锣打鼓,从五湖四海涌上街头。姑娘们扭着秧歌,小伙子敲响了腰鼓,孩童们背着的“洋堂鼓”有目共睹,工人方队的标语声响彻云霄。悉数上海欢腾起来了。
从此,大众文艺活动成了上海的理性存在,让这座城市更有热心、更有生机。
情书中描绘的群文活动
上海墙体广告两个上海人于1950年代的家书,记录了那时他们参与过的大众性文艺活动,文字不多,却也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脉息,体悟到当年这个城市居民的情感与心灵。
函件中的男主人公傅伟(化名),约于1930年-1931年出世。上海解放时中学结业,在蓬莱区文明馆当职工。女主人公李敏(化名),1932年10月出世,解放时中学结业,在长宁工校担任文明宣扬作业。从1951年起与傅伟断定恋爱联系。
傅伟在信中对李敏提到:
“昨日的五一游行我担任同学部队,在悉数蓬莱区八万人的部队中,咱们的部队是最终一个,所以从上午九时起至下午四时半,十足地在体育场等了七个半钟头。同学的思维混乱之至,结果没办法就教同学跳匈牙利舞。因为咱们都学起匈牙利舞来了,所以才“拖”住了同学的心境。比及咱们出体育场时,三百个人中,几乎每一个都学会了跳这个舞,心境高得不得了,连我这个从不会跳舞的笨家伙也跳得蛮好。这个舞好欠好,就可想而知了。(舞蹈的歌谱是:5656565∣517653∣5534553∣5534533∣1432143215∣1432143215:‖。歌谱中的记号如一拍半拍等画得对不对,不敢肯定)。假如你要学的话我能够教你。不过听说在《青年报》上也从前登载过的。(昨日咱们的部队做到了100%不开小差不买零食)。你是文娱先生,能够将这舞教给同学。”(1951年5月2日)
李敏回复道:
“巨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曩昔了,这次咱们长宁区工校老师悉数担任煽动宣扬,所以没有参与游行,可是咱们都审阅了五万多人的游行部队,工人阶级显现了他们巨大的力气。格外当同学们见到了咱们先生给他们煽动时,他们的脚步就走得更加规整,歌唱得更嘹亮,标语呼得更有劲——这样咱们从上午七时半直到下午五时才完毕,在这时期却也够累了,那天黑夜七时半我才回家。”(1951年5月4日)
“今日,他们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内静静地想着写着……听着音乐,还有一股心境,音乐真能动听,使你去除了烦恼。有人说会赏识音乐的,也就懂得了人生,这尽管不顶全面,但我倒感到很有意思。”(1951年6月16日)
“因为曩昔的经历,我的声音被称为较清新、简单招引大众,因而我担任了很多,如对口唱(一男一女)、讲故事、对白等,此外还有大合唱和舞蹈。尽管我身体欠好,在作业时期也有发烧、头痛等现象,但我都把它忍耐曩昔了。这真是给我一个检测,可是很对立的,我会暗暗地烦恼。算了吧,不谈这。喔,咱们在集体练习时老师间的感情更和谐了,记住在宣扬的那天黑夜(廿日),咱们都拖着沉重的脚步到里弄里去开会,居民们的那种热忱,充分地表明了他们的政治觉悟是有了进步。”(1951年7月23日)
“一星期又仓促地曩昔了,你们那里忙吗?大概又要开端订计划了吧!咱们工校里这星期上的是暂时课,三月二日在马陆桥他们工校会举办了开学典礼,我竟被选为老师代表,在大会上说话,真是为难得很。但我总觉得跑上几次,老到得多了,可见什么事都得学习呢?唉,真是经不起磨炼,这几天黑夜作业得较迟了些得了感冒,加上为了合适同学要求天天地教他们歌唱。为游行练,所以我的喉咙已变成麒麟音了,(这三个字不知是不是这样写的吗?)今日是三月四日,反美大游行,咱们长宁区工校老师会安排了一煽动站,建立在中山公园门口,咱们在朝晨四点即动身,到六时集合在公园门口安置,用了一上半响的喇叭,到下午一时才完毕,但我的喉咙已发不作声了,回家又得很多事,所以竟从愚园路跑到老北门,你想巨大不巨大,但可把我累坏了。”(1955年3月4日)
曲调已改,节奏照旧
傅伟与李敏给咱们留下了139封信,时刻跨度是1951年到1959年。两人的家书只要放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中才也许得到更精确的了解。为此,咱们专门采访了越先生,他比傅伟小6岁,却对1950年代上海的大众音乐和舞蹈浮光掠影。
像傅伟他们相同,越先生也住在上海的市中心,他家在永寿路上,北靠延安东路,南临淮海路。越先生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宁海东路菜场摆摊卖海产品。越先生小学结业时,爸爸逝世,他不得不开端帮助妈妈“经商”。
1951年年头,宁海东路菜场管委会安排了“宁海东路菜场文工团”,越先生尽管只要小学结业,但他说,“我算文明程度高的,担任了文工团团长”。文工团的成员都是“菜场里的”,有的是摊主的子女,有的即是年青的摊主。文工团活动频频,早上“落市今后”,他们就“找时刻”到菜场总代表家里练歌唱,到延安东路旁边一个叫做洋经浜的当地跳舞、打腰鼓。越先生说,“洋泾浜原先是一条小河浜,英国人做了租界后就填满了,变成路旁边的一个小广场。咱们文工团就在这儿排练腰鼓,有时还喜爱跳舞。当时格外盛行一首舞曲叫‘找兄弟’。舞曲的一开端是‘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兄弟’。”
文工团很忙,经常在马路旁边找个小广场,在店铺前拦一段人行道进行扮演,打腰鼓,歌唱跳舞。他说,当年唱的歌都愉快流通,气势磅礴,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爱……”“雄赳赳、雄赳赳,跨过鸭绿江……”人人会唱,天天都唱。两年多今后,越先生从头上学。1956年,越先生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担任了团总支宣扬委员,他说,“我每周都要安排一次舞会,每次都把一部分舞票发给解放军干部战士,让他们来参与舞会。解放前在舞厅里跳的交谊舞,当时全上海都盛行起来。”我惊奇地问为何?他回答说,“南下的干部战士太多单身汉,政府在想办法发明机会让他们找对象。”
傅伟自称是个“从不会跳舞的笨家伙”,但是,恰恰是这位搞混了匈牙利舞曲与《找兄弟》的“笨家伙”关于音乐、舞蹈的热心与投入,反衬出上海这座重生城市的新气象,其间,交谊舞关于上海的将来意味深长。
李敏是个“文娱先生”,她在信中供给了一个了解音乐的视角:“会赏识音乐的,也就懂得了人生”,从这个视角去解读两人的家书是赋有启迪的。李敏的家书风趣地蕴含着她的音乐之恋与“思维改造”实习之间的模糊的相关。她尽力承受新思维,却不时显露“小资产阶级”的尾巴;她热心教唱革新歌曲,喉咙都变成了“麒麟音”,却在静悄悄的时分听着“西乐”。
李敏在“思维改造”中总算更多承受了新年代的音乐与舞蹈,她不只意识到新年代的音乐舞蹈关于自个人生的含义,还认识到它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价值。为此,她毅然抛弃了“读大学的想法”,决计做好“文娱先生”。
在李敏们的尽力下,新上海的重日子催开了新年代的音乐舞蹈之花,发明着上海簇新的城市文明;反之,新的城市文明也不断地刻画着上海居民的人生,改动着上海人的日子。
上海在改变中。弹指一挥数十年,上海旧貌换新颜。前些日子,咱们特别起了个大早,来到傅伟李敏他们从前歌唱跳舞的愚园路,走进中山公园。公园里满是跳着广场舞的老大家,那些70、80岁白叟的强健脚步总引人重视,他们莫不即是当年的傅伟李敏?
广场舞音乐流动在晨雾与绿叶之间,曲调已改,节奏照旧,轻松的、明快的、给人生机。老大家喜爱这样的旋律,正如越先生所说,“这样的曲子让人想起年青的年代,使人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