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墙体广告 浙南泰顺县的一个高山小村,也是80年前闽浙边暂时省委所在地,刘英、粟裕曾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前进师在这一带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奋斗。1991年春天,记者作为浙江日报采访小分队成员,对浙江贫困地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并以《白柯塆村的新支书》为题在本报宣布了有关报导。
24年曩昔了,白柯塆一直没有淡出记者的回忆。那崎岖绵长的山路,矮小老旧的民宅,乡民一年里只需3个月吃得上米饭的艰苦日子,以及勤劳不息、尽力改变命运的干部群众,都深深烙在脑际。近来,记者带着对白柯塆的挂念,再次走进这个小山村。
新路,让山村近了
从沈海高速分水关下高速,往日弯弯曲曲的绕山简便公路已不见踪迹。在宽阔的柏油路上驱车,不到十几分钟,咱们就看到往白柯塆方向的指示牌,当即向右转入进村水泥路。山路虽不宽,仅能容一辆轿车通行,但关于这儿的山民,已是极大的改变。
跋涉山路,两旁绿树、竹林扑面而来,记者心境格外杂乱,既感亲热,又有“近乡情更怯”的紧张。20多分钟后,两棵巨大的樟树矗立在面前,记者总算走进了白柯塆的村口。
在一排新砌的高楼前,几位乡民正围着一辆运货小车在谈天,车上盛放着几大叠加工好的包装品。他们用猎奇的眼光打量着我这个外来客,而面临乡民,我早已有了一种“心底却是旧时友”的暖意,好像见到相识20多年的老友,热心地向他们招待。
一听到我是多年前来此采访过的浙江日报记者,乡民们变得愉快起来。我通知他们,当年进村是多么的不易:从县城坐上玻璃窗破了好几扇的长途轿车,波动了4个多小时,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才到泗溪镇。在农家小旅馆住了一宿,第二天雇了一辆拖拉机,沿着悬崖峭壁边的小路,胆战心惊地颠了一个小时,然后又爬坡半个多小时,才到了白柯塆。行路难,是山村百姓千百年的切肤之痛。一言及此,老年的乡民早已感慨万千。
“那条老路早不用啦!”65岁的乡民吕姿满憨厚的脸上洋溢着笑意,“如今进村公路有几条,一条是你刚走的,开车只需20分钟,别的从泗溪镇也新开了一条进村公路,开车也只需20来分钟。”
快捷的出村公路,使小山村与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联络。
围在运货小车边的小吕,是吕姿满的儿子,常年在杭州打工。他是个见过世面的年轻人,这次回家,还带来一批包装用的印刷品加工事务。小吕说:“这能够让家人增加点劳务收入。”
像这类简便的加工事务,是村里识字不多的中老年人能担任的作业。小吕的街坊、一位中老年妇人,坐在家门口,膝盖上放着一只竹筐,筐里盛着成堆黑色的小夹子,正繁忙地加工。她说,村里干这活的人很多,赚钱虽不多,但能够贴补家用。
小吕的家是这一排新高楼的一间,像许多当地的乡村新宅相同,装饰得很清新有用。因他家所在的当地地形很高,从他家的阳台上往外瞭望,视界开阔。几百米外的一幢新楼,格外显眼,“中国工农红军前进师纪念馆”12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这是前几年建的。”小吕一面解说,一面递来一杯热火朝天的茶水,还不忘弥补一句,“这是自家采制的茶,绝对绿色环保!”
新老支书话变迁
捧上茶水,还没来得及啜上几口,现任村支书吕存旭就闻讯赶来了。“刚接到你电话,来迟了!”这位矮墩墩的结实农家汉子,一脸歉意。
我一个劲地说着曩昔的村中见识,还向他探问20多年前采访过的村支书卢立明。“那不即是老卢嘛!”吕存旭突然手指着百米远处的一位白叟,只见那人穿戴深咖啡色夹克衫,正缓缓拾级而上。
一听说来了客人,老卢当即加速脚步来到阳台。65岁的白叟,对20多年前的采访有点回忆含糊。记者翻开手机上的照片,上面有一张特意从报社材料室翻拍的《浙江日报》,时间为1991年6月27日。“你看,《白柯塆村的新支书》,即是写你带领乡民艰苦创业的,还有你们通自来水、筑路的事。”“对啊,想起来了!想起来了!”老卢喜逐颜开。
我说起当年村里人吃不上米饭的痛苦事:那天,快到午饭时间,记者掀开一户乡民家的锅盖,只见满满一锅地瓜丝中间,有一小碗米饭。主人说,家里有3个孩子,米饭是给最小的孩子吃的,其他人只能以地瓜丝当主食。那些年,村里人一年只需3个月能吃上米饭。
“当时的确很困难。”老卢说,如今吃米饭早已不成问题啦!
“走,去看看村里的改变!”我提出需求。
“好!”新老支书异口同声。话音刚落,脚步已挪出屋外。
小山村几乎认不出来。曩昔矮小寒酸的房子大多被撤除,建起了一排排三四层的高楼。刘英、粟裕同志当年工作原址等几间旧房被保存下来。工作原址的对面,即是新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前进师纪念馆。
50多岁的馆长林上兆是泗溪镇文明站干部,称得上是白柯塆最有文明的人。在二楼展馆,老林陪咱们观赏了中国工农红军前进师在白柯塆一带坚持革命奋斗的前史材料。提起80年前的往事,老林侃侃而谈,从他口中倾诉的那些人物故事,好像他亲身经历一般鲜活。
新思路,新期望
坐在纪念馆接待室,老林谈兴很浓,说的仍是他最关怀的纪念馆。
“你看,这是咱们要改造的项目设计方案。”老林递来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写着:中共闽浙边暂时省委建立原址项目开始设计方案。
老林通知记者,如今上级对这儿越来越重视了,县表里每年有几万人来白柯塆旅行。为了将红军的故事传下去,县里将联系红色旅行,把纪念馆改造更新。“出资就要2000万元。”老林伸出两根指头说,这些出资将用于展厅改造、广场以及周围民宅的修缮。
与村干部谈天,总少不了村级集体经济和乡民收入来历的话题。
“收入不够多啊!”村支书吕存旭说,全村300多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剩余200多个中老年人。他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村里100多亩茶树,毛竹每年可销售上千吨,木材能卖五六百吨,扣减本钱,人均年纯收入1.2万元摆布。
“茶叶的品牌出产能不能做点文章?”我问。
“难啊!”老林叹息说,白柯塆这些年尽管改变很大,但在全县仍归于对比赤贫的村庄,乡民文明水平、观念较落后,格外是短少成功公司家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桌上放着一袋已拆封的茶叶,是“三杯香”牌。老林说,这个牌子的茶叶,是县里的拳头产品,每半公斤从几十元到最高上千元不等。“如果有茶叶公司能股动村里的茶农致富,那就好了!”
从茶叶聊到毛竹、木材,从红色旅行又聊到交通。
我说:“这次来,感觉最大的改变仍是交通。”
吕存旭说:“如今进出村子的路途有几条,比曾经的确便利多啦!”今日老吕开自家的小面包车到县城就事,一个上午就走了一个来回。
但老吕还有点忧虑。白柯塆一带前些年修建了“红军路”,尽管处理了乡民进出难的问题,但游客来得多了,新问题又呈现了。因为路途狭窄,旅行大巴进不了,游客进村还要换乘中巴,很不便利。格外是本年11月,这儿要举行中共闽浙边暂时省委建立80周年纪念活动,届时交通可能会成为问题。
“新红军路已规划了。”老吕说,这条路沿着白柯塆一带的山区,总长20多公里,路比如今的宽多了,能够进出大巴。“记者同志,请在媒体上呼吁呼吁,咱们乡民期望政府早点开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