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显示,2006年、2008年、2010年国务院分别公布了首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滨州有9项名列其中;2006年、200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首批和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滨州有17项被公布;2007年、2009年滨州人民政府又先后公布了86项滨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弘大气又不失精雕细琢的华夏文化一直是国人的骄傲,游弋在浩瀚无边的文化历史星空中,细数着点点璀璨夺目的星光,心中瞬间盈满了民族自豪感。在文化奇葩的宝库中有一抹别样的亮色,那就是深深扎根于乡土文化中的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既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也耀烁着未来的光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人杰地灵的乡土土壤,在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下代代沿袭下来。不管是口口相传的吕剧扽腔,还是手授身教的泥塑柳编,滨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藏着特属于这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古韵醇厚,情趣盎然。
时间长河的冲刷渐渐模糊了清晰的历史轮廓,那些关于文化的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渐行渐远,为了留住属于我们的文化根脉,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文化基因,本报开辟了《古韵流彩话非遗》栏目,用图文去还原那些即将逝去的乡土文化,用细节去记录现存的非遗文化的时代风貌。
关于“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在说法上差距很大,具体是哪一年代产生的,至今没有文献可考证。滨州文艺术志中这样记载:“阳信的鼓子秧歌产生于公元624年的前唐时期。”《阳信县志》中记载,鼓子秧歌在明代万历年间就盛行于阳信县洋湖乡周边村庄,张王庄村、十字道村、张杨村最具有代表性,为世代祖传。
在当地的老艺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灵霄阁,后有大秧歌(也叫武秧歌)。”位于县城西部洋湖乡的灵霄阁(刘家阁)建于唐代,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是阳信县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传说中泰山奶奶的娘家。每年正月十六日为古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来自惠民、商河、无棣、庆云等各县的客商云集于此,烧香还愿,热闹非凡。灵霄阁向东不远(20华里)便是武定府(今惠民县城孙武故里),每年正月十五军民同乐,将士们手拿兵器摆成阵法,旗罗伞盖,场面恢宏壮观,舞姿粗犷豪放,动作健美大方,节奏强烈,大有气吞山河之势,更有勇往直前之宏魄。舞到高潮,三教九流、和尚道士也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鼓子秧歌。
组成舞蹈的主要角色是伞、鼓、花、棒。就其主要角色来讲不少于三十二人才能组成一个秧歌队,多则上百人到几百人。其中所用的道具“伞”,是以古代帝王将相出巡用的“华盖”演变而来,鼓子则是由古代的盾牌演化而来,鼓槌是短刀或矛,棒是由鞭演化而来。因此,舞蹈全过程基本上也是典型化了的古代军事演练过程。即“阅兵、点将、布阵、开打、收兵”。
鼓子秧歌遍布阳信县九个乡镇,最有代表性的属洋湖乡。墙体广告据档案记载,仅1985年至1989年五年间,洋湖乡(包括合并前的勃李乡)九十九个行政村中,就有九十一个行政村有秧歌队。时至今日“阳信鼓子秧歌”在境内流传相对普及,逢年过节处处都有举办“鼓子秧歌”的习惯,颇受当地群众欢迎。2007年,洋湖乡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鼓子秧歌之乡”。
此后,几经波澜,滨州鼓子秧歌依靠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强地流传下来。为保证鼓子秧歌的薪火相传,县、乡两级政府不定期地举行文艺调整汇演,并对本乡凡搞文化活动的单位拨发经费及奖品,并相继三次出台了举办文化活动的优惠措施和政策。党委、政府把搞好群众文化活动列入本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增设流动红旗,表彰先进单位,促进了全乡 “鼓子秧歌”的发展。据统计,仅1985年至1989年乡财政对发展文化活动的单位拨发宣传经费就达十三万余元,大大调动了群众办好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