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墙体广告 “十里青山半入城”,是江南福地、生态美城常熟市的真实写照。
这里是中国经济百强县级市之一,是“长江黄金水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滚滚长江凸显出这一方热土的活力:37.5公里长江岸线,对外开放码头11个,2014年总吞吐量达8000多万吨,出入境国际航行船舶2635艘次。
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外来有害生物频频冲击国门,国门阻击战、生态保护战一场接着一场地打响了。
如何构筑国门生物安全新的长城,如何做好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江苏常熟检验检疫局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对此进行了诠释。
练精兵
“谁是金木头?”今年年初的一天,一个市民闯进了动植检科,点名找“金木头”,看看家中装修材料中爬出的虫是啥。
这位市民点名要找的“金木头”名叫金光耀,全省青年岗位能手,是全省系统进口木材检疫的一把好手,也是常熟局植检实验室负责人。码头一线是他的战场,实验室是他的另一个战场。多年的工作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2014年年初,在对一批澳大利亚进口原木实施表、中、下三层检疫后,未发现有害生物及其危害痕迹,但他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又在木材堆场进行了场地检疫,经过一番深入“解剖”和“挖掘”,最终截获两头象虫。随即,他带着“战利品”马不停蹄地走进了实验室,经过仔细初筛,确认是常熟口岸首次截获,经江苏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鉴定复核为澳洲树皮象,被中国检科院确认为全国首次截获。
为了牢牢把好国门安全防线,常熟局不断强化“视疫情为敌情”的意识,从两方面下大力气培养现场“第一感觉”和“关键位点发现能力”。一方面,把疫情检出率作为动植检工作质量的“第一指标”;另一方面,把疫情检出能力作为动植检新人入门的第一课、持续教育的“必修课”,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课堂教学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有效保障了国门安全。
造“利器”
去年4月中旬的一天,江苏局副局长蒋原在考察常熟局后特别指出:“口岸防控物资智能化仓库切合口岸动植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要求,满足国门生物安全保障需求,创新成果应该在全省系统推广。”说起这个智能化仓库,那可是常熟局2014年完成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在系统内集成应用视频、射频、传感器、GPS等物联网技术,首次在国内应用光声光谱技术监测进口木材处理过程中的硫酰氟熏蒸气体,检验检疫人员通过网络,既可以对防控物资仓库实施有效监管,也可以全方位掌握除害处理药品运输轨迹,具备科学、快速、全面、智能、方便的特点。目前,口岸防控物资智能化仓库已成了该局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利器”,在省内外拥有一定知名度,得到相关专家的关注。
进口木材树皮数字化处理池,也是常熟局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中的又一个重要设施,是常熟口岸检验检疫现代化装备的“代言人”。无论是码头人员、货主、代理,还是外来参观者,看到处理池清新的国检蓝标识和“药品-环境-浓度检测-过程监管”的数字化管理功能,无不点赞。
从2010年起,该局针对传统查验模式存在“检疫盲区”的缺陷,引入生物诱集技术,在进口木材现场建立了林木害虫灯诱(性诱)监测点,探索将疫情监测作为现场检疫的新手段。诱集架上的众多截获物,有效提高了进口木材有害生物的检出率。目前,该局以口岸为中心和重点,以“同心圆”为结构,在全市设置76个监测点,建立起“口岸-农区-林区”外来林木有害生物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形成了一道道外来有害生物防线。
筑屏障
“马科长,我们开箱发现一条死狗,如何处理?”正在现场的常熟兴华码头物流主管王涵既紧张又兴奋,迅速向常熟局报告。
“我们马上到,请先关闭箱门。”数分钟后,随着该局动植检疫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的一声令下,常熟口岸动植检应急预案迅速启动。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但却是该局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促成该局建立了“疫情报告奖励制度”,疫情报告者王涵获得了2000元奖金。
近年来,该局通过开展示范口岸、达标企业等活动,进一步落实口岸企业“第一责任人”制度。推动口岸企业负主责,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大防控体系,这是常熟局在构筑国门生物安全屏障的又一重要举措。
确保国门生物安全,不仅是检验检疫的职责,还需要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共担责任。目前,检验检疫、卫生、农林,以及质监部门的四方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已成为惯例。平时,各方信息互通,各负其责。遇有重大疫病疫情,大家携手合作,主动参与应对。
常熟局还长期坚持以“国门生物安全进校园”、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为载体,深入相关小学、中学、大学办讲座,组织大学生、常熟小记者团开展“口岸一日游”活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开放实验室和标本陈列室,邀请常熟电视台、常熟广播电台、《常熟日报》三家地方主流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有效传播了国门生物安全知识,树立了“国门卫士”良好形象。2014年,该局申报的“美丽中国,从我做起——国门生物安全进校园”活动,被评为“常熟市级机关十佳创意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