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在上海,天气成为了市民最为关注的话题——国控点PM2.5试点数据实时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发布、“空气质量宝宝”首度亮相、学生户外运动有了预警机制、市民“刷”手机可以知天气。不过,对于了解每时每刻呼吸的空气,市民的期许还有更多。
就在一年前,AQI、PM2.5对于市民而言,只是陌生而神秘的专业术语。市环保局表示,下一步,上海的空气监测点位将进一步增加,高污染应急方案也在着手制定中。
PM2.5,这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大气环境化学专业术语,在2011年迅速蹿红。一时间,人们开始真切意识到呼吸之间,也有损害健康之虞。2012年6月27日,上海发布了全市PM2.5的平均浓度。
不过细心的市民发现,在当时采用的API(空气污染指数)评价体系中,PM2.5这个指标“掉队”了。抬头看天灰蒙蒙,API指数却岿然维持在优良等级不动,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
“API:58;优良天数:303天;优良率:94.7%”,这是11月15日上海最后一天实行API指数监测的统计数据。11月16日,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同步试水进入AQI(空气质量指数)时代,也成为全国首批迈开AQI指数监测发布步伐的城市。与API相比,AQI指数的参评污染物增加了PM2.5、O3(臭氧)、CO(一氧化碳)等三项。
据刷墙广告了解,除了不同的空气等级标注不同的颜色外,环保部门首次推出了“空气质量宝宝”和每15分钟更新一次的外滩实景照片。市民看“宝宝”表情和实景图便可直观感受空气质量。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