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节前,湖杭高铁通了车,杭州西站到湖州站只要26分钟,这让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30多位高层次人才的“跨市通勤”成为日常。
“各方面都很方便,以后团队就扎根在这里了。”领衔主攻微燃机核心技术的博士阮波,带着专业和梦想来到南太湖畔,成为了这里能源高端装备领域的技术人员。
保护好生态,发展好经济,做好南太湖综合治理开发的文章,十多年来,湖州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
2019年6月,作为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太湖新区挂牌成立了。从此,湖州人“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挂入新的加速挡。
尽管体量不大,还面临资源要素趋紧、发展瓶颈制约、竞争态势日益激烈等多种不利因素,但成立三年来,南太湖新区的发展速度和后劲不可小觑:入选全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名单,全省2020年度省级新区综合考评位列第二……南太湖畔,一座新城正以肉眼可见速度茁壮成长。
万顷碧波重现
何其有幸,湖州拥有65公里像海湾一样的太湖黄金岸线。
山亲水,水连天,红阳斜照,站在太湖南岸眺望湖面,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不曾想,十多年前,这里也曾面临着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的抉择。
南太湖新区建设展览馆中,南太湖首批建设者、原太湖旅游度假区旅发局副局长李东民仍清晰地记得,如今文旅项目遍地开花、满目皆景的湖岸线,过去水泥厂、造纸厂、印染厂等一大批重污染工业企业林立。
污染环境换来的发展,坚决不要了!
生态修复与城市开发建设一起推进。靠近太湖区域内工业全部关停并转,长田漾湿地公园、弁山森林公园、环湖生态修复带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一个个建成。
“现在的南太湖和十多年前的样子相比,简直翻天覆地。”曾经,南太湖的痛,李东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今天,南太湖的变,李东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游客多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一大批自带人气的休闲旅游项目来了,老百姓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居小根原是太湖渔民。2020年10月1日,太湖退捕禁捕开始,他和其他太湖渔民一起提前“退休”了。“是为了保护太湖,我们都懂。以前收入不稳定,现在有了新工作,日子惬意得很。”退捕上岸后,居小根住进了楼房,用上了电梯,还应聘到附近企业成为了一名道路卫生巡查员。
热土上长出绿产业
万丈高楼平地起,产业是地基。
南太湖新区如何“打地基”,新区党工委委员、经发局局长殷小平最清楚:产业要“新”,项目要“绿”,走差异化、集聚化、特色化竞争的路子。
方向笃定,但得先解决一些“路障”:用地需求强劲与发展空间有限的矛盾、老旧产业久积难退与新兴产业用地不足的困局。
解题思路因地制宜。对外,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在项目招引落地和服务推进上靶向发力;对内,打出“技改、腾退、改造、收回”组合拳,加大低效企业整治提升、“腾笼换鸟”力度,向低效企业要产出、向低密度厂房要空间、向低端产业淘汰提升要动能。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