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点,别在拔草时把苗也拔了!”连片杉树林下,盘宣花一边俯身拔除南板蓝根苗间的杂草,一边提醒同伴。
“不会的,就算闭着眼我也能摸出哪一根是草,哪一根是苗……”同伴赵连姣笑着答道。
日前,一场小雨过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纳翁乡民族村桐油坪屯的杉树林里,泥土松软湿润,林下的南板蓝根苗长势喜人,嫩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杂草也趁机冒了出来,盘宣花等几位瑶族村民赶紧上山除草护苗。
“这些苗今年3月份刚种下,到6月初就长到了20多厘米高,再过两个月就可以收割上市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派驻民族村第一书记刘玉说,现在正值护苗的关键期,基地每天安排人员到基地开展管护工作,这些人员都是本地的瑶族或壮族村民。
南板蓝根的根可以入药,茎则是染布的主要原料,一次可生长三年,一年收割一次,经济效益高。为让这一特色产业顺利“安家”民族村,民族村定点帮扶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村委会大力解决林下土地整合、日常管护劳力和对接产品销路等问题,今年已经完成150亩南板蓝根的种植。
当地群众在林下护理中药材南板蓝根苗。
位于纳翁乡北部的民族村,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混居着瑶、壮、仫佬、汉等各民族群众446户1358人,林地面积达3万多亩,是耕地面积的40多倍,系以林业生产为主的典型山区村,曾是全乡的深度贫困村。
整村脱贫之后,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民族村党总支书记盘文妮望着眼前连绵的山林,一个“靠林吃林”发展林下特色产业的想法,逐渐清晰。
然而,从想法变成现实,并非坦途。
“刚开始时村民心存顾虑,不敢参与,我们党员就率先示范带头。”盘文妮说,2021年,村里部分党员带头试种15亩大球盖菇,当年就有了收成,但因产品保鲜期短,运输出山不便,无法大面积推广。随后几年,村里又陆续引进种植七叶一枝花、草珊瑚、走马胎等更适合当地山林环境的中药材。目前,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帮扶下,民族村共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个,覆盖面积近1000亩,带动122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原本持观望心理的村民,也逐渐加入林下种植行列。“有些出租林地的村民主动提出将分红换成苗木发给他们一起种植。”盘文妮说,甚至不少长年在外务工的群众,选择回乡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
“有林的出林,有力的出力。”村民赵连姣说,她原本和丈夫在广东打工,听闻家乡的产业搞起来了,在家门口就能务工。2021年,她和丈夫选择回乡发展,丈夫在附近城镇搞室内装修,她就在林下经济基地当管护员,“家庭每年稳定收入有6万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再也不想往外跑了!”截至目前,民族村共有42户171名村民长年在各个林下经济基地务工,联农带农效益明显。
2023年,民族村成立真富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旨在通过党建引领,进一步整合村集体力量,盘活资源,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据刘玉介绍,2020年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期定点帮扶民族村,通过构建“党建+特色产业”体系,与民族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开展支部联建,在林特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生产设备、教育培训等方面予以强有力支撑。此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院、竹藤中心、林科院等党员和专家团队定期到民族村开展现场教学,在项目规划、技术保障等方面给予全程指导,推动民族村林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片林”带动一片产业。从过去的林下荒地,到现在的增收“宝地”,民族村以党建为引领,念好“产业致富经”,护好“民族团结林”,全村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携手共奔红火好日子,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和产业富民互促互进的新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