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桂林老照片】图说清末民国老桂中

【桂林老照片】图说清末民国老桂中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21年02月25日 01:02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广西桂林墙体广告


工作单位: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
    桂林中学,是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从1905年创办到1949年桂林解放,名称几经变化,主要的办学地点有四个,分别是文明路(文昌门内副爷巷)的桂林府中学堂、解放西路(崇德街)广西省立第三中学初级中学校、广西省立桂林中学)、靖江王府和雁山园(西林公园)的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这些校址,都有历史照片保存下来,为我们了解桂林中学历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依据,现按大致的时间,将这些照片整理出来,并配以说明,供学校参考使用。
一、副爷巷的桂林府中学堂
这张照片,出自《中国十八省府》(Eighteen capitals of China)一书,作者是美国人威廉 埃德加 盖洛(William Edgar Geil)。
      盖洛1903年首次途经日本来到中国,从上海坐船溯流而上,沿途考察了长江流域(包括云南贵州地区)的人文地理,写下了《扬子江上的美国佬》(1904)一书,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那以后,中国成了他魂牵梦绕的研究对象,他又数次前来中国考察华夏神州,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三山五岳,连续出版了《中国的长城》(1909)、《中国十八省府》(1911)和《中国五岳》(1926)等一系列重量级的著作。
  《中国十八省府》一书,按盖洛旅程的时间顺序,集中展示了十八座当时省城的风貌,依次为杭州福州广州桂林贵阳云南府(昆明)、苏州南京安庆南昌武昌长沙成都兰州西安太原开封府(开封)、济南,最后是国都北京,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的大都市,足见盖洛旅游覆盖面之宽广。
  盖洛当年是由广州沿西江逆流而上到达广西的,他先到梧州,然后顺桂江(漓江)经平乐、阳朔到达省府桂林,拜会时任广西巡抚张鸣岐。张安排其参观独秀峰脚下新修的咨议局会堂,游览桂林王城,并设宴招待,相谈甚欢。逗留数日后,盖洛离桂前往贵阳
  在书中桂林共有九张照片,上面的照片是第五张。
  关于照片的拍摄时间,原书未见明确说明,也查阅不到相关资料,只能进行大概的推测。在书中,有一张照片的说明是 广西桂林一间具有历史意义的房子,广西第一届咨议会议在此召开。 考证广西第一届咨议会议,应是1909年10月14日召开,可见照片的拍摄时间在1909年10月14日之后。书中有张鸣岐的照片,说明是 开明的广西统治者 ,宣统二年(1910年)10月,张鸣岐升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此时起不再是 广西统治者 。从桂林被摄者的穿着以及照片中的植物来来看,当为秋冬季,而之后盖洛到贵州云南拍摄的景致已是冬季,加之书中关于桂林的文字两次提到11月,因此,桂林的这组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1909年11月。
  1909年的中学,桂林仅有一所,别无分号,那就是位于文昌门内副爷巷的桂林府中学堂。
  桂林府中学堂,桂林中学的前身,始建于1905年9月23日(光绪三十一年农历乙巳八月二十五日),它是清廷取消科举考试后,广西最早官办的学堂之一,校址为桂林文昌门副爷巷桂林府守备衙门所在地(今文明路桂林市人民医院处)。首任监督(即校长)沈赞清。桂林府中学堂从1905年至1911年,存世6年,毕业六个班。
  1909年,桂林印制了一张《广西省城警区全图》,这是一张用现代测量手段,按比例绘制的一张清代桂林城区图,在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杉湖南岸大约今人民医院处,印有桂林中学字样,可见早在清代,桂林府中学堂已经简称为桂林中学了。
 
   十八省府这一张照片,是书中唯一一张以中学作为拍摄内容的照片,也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唯一一张桂林府中学堂的照片,弥足珍贵。照片背景是一栋中西结合的两层建筑,五开间木结构,歇山式大屋顶,小青瓦屋面,一楼层高较高,玻璃木格窗一开到顶,宽敞透亮,应该是做为教室使用,二层设有走廊,栏杆采用美人靠形式。作为建筑,最突出的是在二层木结构中式建筑的正前方,构筑了一个西式的大门廊,门廊由四根方柱支撑,上方露台周围砌有欧式风格的宝瓶状栏杆。从功能及外观来分析,门廊很有可能是砖混结构,这就把桂林砖混结构的历史确定到了清末,在桂林建筑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建筑周围的植物,能辨别出来的是画面左侧的松树以及右侧的竹子,教室前方则摆满了盆栽植物,盆栽中的花朵开得正旺,从季节来看,应该是菊花。松、竹、菊为中国历代文人所推崇,学校用它们作为绿化植物,其用意不言自明。
  西式门廊的前方,站着这幅照片的中心人物,身份很有可能是桂林府中学堂的监督,他头戴瓜皮小帽,身着长衫马褂,端立着目视镜头。画面右侧,一位身着长衫的成年人隐藏在中式建筑的二楼檐柱后面,看样子似乎是不小心闯进了镜头。而学堂的学生们就没这么顾忌了,在一楼教室里和走廊外,可以看到十来位头缠长辫的学生,透过盆栽的簇簇菊花,好奇地看着镜头和镜头后面的洋大人。这些意外的抢镜者,恰好为我们勾勒出当时学校人物关系的大致面貌。
  有意思的是,盖洛在书中对广西桂林的描述,不乏落后、愚昧、野蛮、迷信之类的形容,但桂林府中学堂这张照片的说明,褒扬之意十分明显: 偏远的广西桂林,一所伟大的中学(The great middle school,Kwelin in remote Kwangxi)。 从1905到1909,一所在偏远地区诞生仅仅4年的中学,到底是哪些方面或者特质会让盖洛使用 伟大 这个词呢?是因为宏大的建筑?端庄的校长?还是充满活力和好奇的学生?他没有详细说明,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桂林中学百多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尖端人才层出不穷,行业精英不断涌现,其数量和质量在桂林乃至广西都名列前茅。 伟大 一词,放到今日,桂林中学当之无愧。不得不说,盖洛先生不仅照片拍得好,而且很有先见之明。
二、崇德街桂林中学
  副爷巷的中学堂,如今早已踪迹全无。1912年进入民国时代,桂林府中学堂改名为 县立桂林中学校 ,1918年改为 省立第三中学校 ,1927年从副爷巷迁到崇德街(今解放西路)的府学文庙,也就是今天的桂林中学校址,到今年正好九十年。
  桂林中学校址,从南宋到清代,都是文庙和府学的所在地,南宋《静江府城池图》上清晰地标示出了静江府文庙和府学,明代陈琏的《桂林 郡志》里,专门绘制了洪武年间桂林府学文庙的平面示意图,
 
    清代的《广西省城警区全图》上,文庙府学亦有标注。在历史上,祭祀孔子的文庙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 庙学合一 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重大教育制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桂林中学迁到具有如此丰厚历史底蕴的地点办学,具有强烈的尊重教育和文化传承意味。
  文庙府学的布局是怎样的?桂林中学如何利用文庙府学办学?1936年《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一览》中的一张按照比例绘制的校园平面图,为我们了解这些情况提供了帮助。
 
    在这张平面图的中部,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庙的布局,南面是万仞宫墙,依次向北是棂星门、泮池、碑亭、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两侧有庑。可惜到了今天,由于桂林保卫战和文化大革命,这些建筑都已消失或严重损坏,反倒是宫墙之外的文庙附属建筑 奎光楼 ,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平面图中的8号建筑,就是奎光楼。奎光楼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是桂林老城区中有确切纪年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桂剧开创者、曾任台湾巡抚的桂林灌阳人唐景崧书撰的《奎光楼记》,记述了奎光楼的来历和用途。值得一提的是,在楼记的最后,唐景崧说道: 生其间者,当思文章事业必如何而后不负斯境,是则所望于吾乡人士,不仅以斯楼为祀神明、供临眺已也。 对在这里求学的学子们寄以了殷切期望,鼓励学子们不负大好环境,努力成就文章事业。
 
    事实上,桂林中学搬到这里办学,还真没有辜负唐老先生的厚望,一代一代从这里走出的各类人才,成就了不朽的事业,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在《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一览》中,还收录了一些珍贵的桂中老照片,从中可以管窥当时老桂中的一些情况。     这是桂中大门的照片,与今天的校门在同一位置,在平面图里编号18。校门为传统的歇山顶,飞檐翘角,与文庙的建筑风格相互呼应,大门上方的文字应是 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校 ,远处可以看到骝马山、老人山和鹦鹉山。
    图书馆,两层建筑,在平面图里编号7,前面的两层六角亭编号20。与今天的图书馆方位基本相同。
   普通教室,在平面图里编号1(西侧),二层拱券回廊仿英式建筑。

普通教室,在平面图里编号1(东侧),二层拱券宽廊仿英式建筑。

礼堂,在平面图里编号5,中式大屋顶,西式立面风格,前置门廊。
理化教室和理化仪器室,在平面图里编号2和6,二层砖木结构建筑。近处的飞檐翘角是办公厅的一部分(编号4)。

学生宿舍,在平面图中编号9(西北角),一层木结构建筑。

学生宿舍,在平面图中编号9(居中),利用文庙大成殿改建。图中大成殿月台上的栏杆,建国后移置到古南门上。

从城墙(编号28)上拍摄学校运动场,学生们正在踢足球。
除了《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一览》所载照片,下面两张桂林中学的老照片也可以看出当时学校的部分格局。

    这张照片是站在奎光楼东北角的主通道上往北拍摄,正前方是图书馆前的二层六角亭(编号20),右侧从近至远分别是办公厅(编号4)和东侧普通教室(编号1),左侧从近至远分别是图画音乐教室(编号3)和西侧普通教室(编号1)。其中办公室和图画音乐教室都是非传统布局的中式木结构建筑。民国时期桂林中学的建筑不仅中式西式并存,在单体建筑上也体现出中西糅合的折衷主义风格。彼时道路两侧的槐树虽还是碗口粗细,已展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这些槐树九十年来一直伴随着桂中茁壮地成长,直至今日长成参天大树。
 
    这张是流传最广的桂林中学老照片,从校门上方的校名来看,已经叫做广西省立桂林中学,照片的拍摄时间当在1938年以后。
三、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
  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亦是桂林中学的组成部分,校址几经迁移,是比较独特的存在。
      1929年8月,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校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合组,崇德街文庙府学作为广西省立第三中学初级部校址,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所在的靖江王府作为广西省立第三中学高级部校址,1931年8月广西省立第三中学高级部改称 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 ,校园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师大礼堂以及前方的平台。上面的照片就是坐落在靖江王府王宫门台基之上的学校大门,出自《桂游留影五五旅行团摄影赠送》一书,拍摄于1932年,可以看到大门中间从右至左书写着 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 的字样。1934年,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改名为 省立桂林高级中学 。
  下面再来张标准正面照。
 
    1936年,广西省政府迁回桂林,看中了靖江王府这块风水宝地,欲将其作为省政府办公场所,省立桂林高级中学迁往雁山镇雁山园,雁山园为清代解元、大岗埠村唐岳所建,这里曾经存放唐岳的数万卷藏书。1932年在此成立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省立桂林高级中学实际是延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校舍。在《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概览》一书中,可以看到学校平面图以及当时学校的部分照片。
 
上图为在雁山园内办学的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平面图

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校课堂

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校学生做实验
    1938年,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与初中合并,称为 广西省立桂林中学 ,搬至解放西路今址,桂林高中所经历的三个校址分别为清代广西贡院、私人藏书别墅以及历代府学文庙,俱是文脉昌荣、诗书荟萃之地,与此对应,从这里走出的人才也是星罗棋布,层出不穷,此是后话。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