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态之基。近年来,南昌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构建了“水净流清家园美、河湖环绕润豫章”的良好水生态环境,给英雄城南昌增添了灵秀之气。
水光潋滟城方好
12月15日,当林丽把电子喜帖发送出去后,婚纱照中水天一色的唯美画面一下吸引了微信好友的关注。“这是在哪拍的?背景真美!”等问题随着祝福发送给林丽。“就在南昌啊!这样的地方南昌很多!”林丽回复时不忘“开导”一众宅男宅女,“快走出去寻找南昌的美吧!”
林丽所言非虚。随着我市水环境治理、水景观建设的不断推进,艾溪湖湿地公园、鱼尾洲湿地公园 、九龙湖湿地公园、瑶湖郊野森林公园、象湖湿地公园、赣江市民公园和赣东大堤风光带等美轮美奂的亲水景观,已经成为许多婚纱摄影机构的取景地。走进这些公园,总能看到一对对即将迈入婚礼殿堂的新人,在这里留下人生幸福时刻的唯美记忆。
对多水的南昌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做好水文章。为了这一汪清水,南昌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攻坚战,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开展了以“清洁河湖水质、清理违章建筑、清除违法行为”为重点的“清河行动”和“清四乱”等专项行动,积极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18类涉河污染问题和违法占用、乱占滥用、占而不用等河湖乱象。2020年以来,全市共摸排发现“清河行动”突出问题416项,“清四乱”专项行动突出问题243项,完成率达100%,解决了一批危害河湖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南昌市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全覆盖、江河湖库全纳入、区域流域相结合”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全市共有河(湖)长1440人,全市所有河流、湖泊纳入河湖长制管理,重点河流湖泊编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做到因河施策、系统管理。此外,设置“河小青”志愿者、民间河长、企业河长和生态检察室,成为河(湖)长制的有益补充。
南昌市规范河长履职,市级河长每年巡河不少于3次,县级河长每季度至少巡河1次,乡级河长每月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每周不少于1次。截至目前,市、县、乡三级河(湖)长共巡河(湖)6545次,市河(湖)长办共下发督办函51件,协调解决了一大批涉水突出问题。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南昌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0.9%;赣江、抚河南昌段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100%,赣江干流10个断面水质全面达优。
渔民“上岸” 江豚“安家”
仲冬时节,漫步在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的赣江之畔,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几只江鸥在江面上盘旋飞翔,不时能看见江豚“组团光顾”,它们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下,姿态呆萌,引来众多市民驻足围观。
扬子洲镇三面环水,有四五个村曾“靠水吃水”,以捕鱼为生或作为副业增收,其中渔业村系专业捕鱼村,有300余年捕鱼历史。2020年5月,南昌市启动赣江南昌段“十年禁渔”,该村退捕渔民达605人。
据了解,为切实保障扬子洲退捕渔民的生产生活,南昌市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向渔民发放船具、网具回收款781万余元,稳步推进退捕禁捕工作。为切实解决渔民后顾之忧,顺利实现转产就业,东湖区还出台了退捕渔民就业保障实施方案,推出了送岗上户、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就业援助等系列服务,同时积极开展渔民社保参保工作。
退捕禁捕带来了好生态,好生态带来好日子。近两三个月,渔业村村民自办的“渔洲饭庄”特别红火,有不少食客正是观江豚的市民。这令郭细根等老渔民及经营饭庄的郭友谊等村民对禁渔举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感慨道:“渔民洗脚上岸,不仅保护了江豚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其实也是保护了我们自己。”
此外,南昌市还积极推进赣江非法码头及船舶污染整治,彻底关停、拆除了34家取缔类码头,切割迁移了赣江流域核心区的22艘泵船、僵尸船,拆除110台吊机。同时,清理了200余艘乱停乱靠船舶,打造了全省首个设立专门锚泊区的港口。复绿码头岸线,填筑土方约40万方,铺设草坪6.7万平方米,恢复了岸线周边的生态环境。
水净流清 成效明显
走进象湖湿地公园,记者看到的是一派野趣自然的景象。湖中的水生植物生机盎然,野鸭、白鹭不时“一飞冲天”,游园市民踏着生态驳岸,可以与湖中清水进行亲密接触。南昌水生态文明建设,给城市带来了灵气,给市民带来了福利。家住施尧路的涂凤琴告诉记者:“我和老伴经常来这里晨练,因为这里的景色很好,空气清新,在这里做做运动,心情也变好了。”
据工作人员介绍,象湖风景区以“停止象湖一切经营性养殖”和“清淤截污”的方式来保证象湖水质,对原有鱼塘和驳岸进行自然化处理,创造各类湖面、林地、荷塘、草洲等丰富地貌,种植大量湿地树种、水生植物、地被植物等,并放养鱼、虾等各种水生动物,形成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为鸟类、水禽等创建一个理想的栖息场所,为市民打造自然、生态、野趣的湿地景观和新颖独特的“水上森林”。
这只是南昌水环境治理,展现水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我市通过实施城市水系引水活化、河湖水系清淤截污、河湖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形成了“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的水系格局,中心城区主要水体水质由劣五类或五类提高到了四类以上。现在,城区居民出门步行15分钟可见水,且可见的水体水环境、水生态良好。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